中宏网广东4月3日电(记者 许雪晴 邓雄燕)当前,南沙正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焕新、新兴产业培优塑新、未来产业超前谋新。现推出《奋翼图南》栏目,主要介绍南沙在新兴产业发展,全力提升科创能级,加快项目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城融合等方面的特色亮点和工作成效。
3月31日,南沙体育馆人声鼎沸,热血澎湃。2024-2025赛季CBA联赛常规赛第三阶段广州朗肽海本队主场迎战九台农商银行队的比赛在此激情上演,为本赛季CBA常规赛画上圆满句号。五一假期,南沙即将连续第三年迎来ATP国际网联男子网球挑战赛,为球迷送上一场激动人心的体育盛宴,南沙的赛事经济正持续“升温”。
近年来,随着高水平体育赛事的落地和体育基础设施的完善,南沙的“体育+”消费新场景不断涌现。从龙舟竞渡的蕉门河畔到国际化的网球赛场,从全运会的紧张筹备到群众篮球联赛的场场火爆,南沙正以体育为纽带,撬动城市发展的新动能,塑造一座年轻、活力与包容的滨海新城。
赛事经济:从“流量”到“留量”的蜕变
南沙的体育赛事布局,既有国际视野,又深植本土特色。2024年,阔别12年的南沙龙舟大赛重现蕉门河,传统竞技与现代激情的碰撞,不仅唤醒了市民的文化记忆,更吸引了湾区乃至全国的目光。同年,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在南沙国际网球中心举办,中国金花张帅与斯尼亚科娃的女双夺冠,让这片土地再次成为国际体育交流的新窗口。而即将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更是南沙提升城市建设与发展能级的绝佳契机,以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为核心的全运会场馆群,正打造“复合型体育公园”,融合赛事、文旅与生态,构建“活力滨海运动文旅区”。
大型赛事活动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显著。数据显示,2024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票房是去年的3倍,南沙本地人占了近半比例,半决赛和决赛门票更是在开赛前销售一空;南沙半程马拉松、草莓音乐节期间吸引人流约20万人次,刺激消费合计约3400万元。南沙将体育赛事、地道美食、文化旅游和休闲消费等元素融为一体,有力推动了“体育+”融合发展模式扩围增量。
全民健身:凝聚城市精神的微观实践
近年来,南沙区积极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在加快完善全民健身设施、促进体育设施惠民开放的同时,广泛开展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马拉松等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加强武术、麒麟舞、龙舟等传统特色体育项目继承和发扬,营造全民健身运动浓厚氛围。
2022年至今,随着南沙“区BA”的诞生,篮球赛事逐步覆盖南沙各镇街、机关和企业,南沙的篮球事业也从零散的地方赛向规模化、规范化转型;实行甲、乙升降级联赛制度的2024南沙区男子足球联赛,在35个比赛日、89场比赛中吸引近千名业余球员同台竞技,掀起南沙足球热潮;东涌羽毛球联赛与商圈深度融合,推动“体育进商圈”模式落地,实现运动与消费的双向赋能。这类“小而美”的赛事,让体育运动从专业竞技场走向街头巷尾,成为市民生活的日常风景。
然而,当聚光灯熄灭、人潮退去,如何将赛事“流量”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动能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一问题的破解,考验着城市治理者的远见与韧性。一方面,如何避免运动基础设施因运维成本高、商业转化效率低、公众参与热度下降而沦为“钢筋水泥的摆设”,以全运会为例,位于万顷沙的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及其场馆设施,周边商业配套尚在培育期,若仅依赖赛事经济单点突破,恐难摆脱“赛事火爆、日常冷清”的窠臼。另一方面,在赛事经济高歌猛进的同时,群众体育的普惠性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南沙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位居全市前列,但部分镇街与老旧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仍然存在。此外,基层体育赛事依赖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化运营主体培育滞后,面临“政府热、市场冷”困境等问题同样值得重视。
从赛事引入到产业扎根,从群众参与到国际舞台,南沙正以“体育+”为支点,撬动文化自信、经济活力与城市品质的全面提升。未来,随着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举办,南沙将紧抓赛事经济热潮,推动体育产业与城市经济的深度融合,为城市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