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头再现千湖美景,水资源总量明显增加,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强……记者近日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获悉,国家公园设立一年来,三江源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得以进一步筑牢,“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
青海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素有“中华水塔”之誉,是中国乃至世界生态安全屏障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战略地位。
正式设立一年来,三江源国家公园进一步优化完善国家公园规划、建设和管理政策体系,推动三江源国家公园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三江源国家公园副局长田俊量说,经过国家公园建设,青海省的水资源总量明显增加,每年向中下游稳定输送600亿立方米二类以上的优质水,湿地面积跃居全国首位,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强,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显著改善,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明显增加,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日益提升。
为持续筑牢“中华水塔”安全屏障,青海加快实施三江源重点生态修复工程,投资近3.2亿元,实施了黑土滩治理、黑土坡治理、退化草原改良、人工种草、封山育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项目,宏观生态环境保持了持续向好的态势。打造了智慧生态监测系统,实施生态大数据中心三期建设项目,与“青海生态之窗”实时观测数据共享,生态观测点位由6个扩建到46个,有效提升了国家公园智慧化治理水平。
通过实施黑土滩综合整治、退化草场改良、沙化土地治理、水源涵养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三江源头的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水资源总量明显增加,植被盖度明显提高,草地植被盖度和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和30%以上。黑土滩治理区域的植被盖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治理后的70%以上。
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也积极参与国家公园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园区内,牧民群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实现“一户一岗”全覆盖。广大牧民从草原的利用者变为了生态的守护者,群众积极参与保护共享建设成果,实现了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共赢。
如今,三江源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强,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显著改善,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藏羚羊由最低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过去几乎消失的“雪山之王”雪豹也频频现身,难得一见的金钱豹、欧亚水獭等也频频亮相。
“我从小在黄河源头长大,作为生态管护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黄河源头,保护好生态环境,让源头的清水造福更多的子孙后代。”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久迈唔赛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