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广东9月25日电 9月22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通报颁发2022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广州市在本次评奖中取得丰硕成果,获得一等奖奖项大幅增加,更是在全省各市中首次实现突出贡献奖和特等奖的包揽,并首次实现由企业夺得特等奖。
9月24日上午,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2022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广州地区获奖情况新闻发布会,邀请市科技局及相关专家介绍2022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广州地区获奖情况、近年来科技创新支撑广州高质量发展情况。
会上,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介绍,全省220个奖项中,在穗个人和单位牵头获奖共143项,占全省65%。其中,罗锡文院士、高天明院士获得了全部2个突出贡献奖;在穗单位牵头获传统三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共113项,占全省64.9%。三大奖中,共包揽全部特等奖2项;获一等奖37项、占全省75.5%,获二等奖74项、占全省60.2%。此外,广州市还独揽了突出贡献奖全部2个奖项,获得科技合作奖、青年科技创新奖和科技成果推广奖也分别占全省的75%、66.7%、56.3%。
“在省科技奖收获的成绩,充分展现我市强化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相互融合的效果。”王桂林表示,近年,广州市聚焦“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创新强市,推动科技创新“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量”。
持续培育科技企业成为创新重要主体。近年,广州市坚持实体优先、创新引领,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建立科技企业全周期发展支持体系,制订促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连续出台“高企六条”“科技型中小企业十条”等政策,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及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转化能力。本次评奖中,在穗企业获奖实现量质齐升,共牵头获得奖项18项,包含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4项,含金量大幅提升。长隆集团以“世界珍稀野生动物活体资源库创建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首夺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昊志机电凭借在高档数控机床领域的深耕,在本次评选中收获一等奖。
重点推动研究机构成为创新先锋队伍。广州市着力打造“2+2+N”的创新平台体系,推动一批高水平研究机构落户,不断增强创新平台建设与广州市产业布局的匹配度,赋予创新平台更多更大自主权,推动科技成果更好地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沿途落地转化。本次评奖中,在穗研究机构牵头共获奖24项,其中获传统三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共14项。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凭借“细胞命运决定的多维染色质层级调控”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其年轻科学家陈捷凯获得年青科技创新奖。
全面服务高等院校成为创新基石。广州市大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合作,重视高校基础研究对高质量发展的源头供给能力。出台基础人才导航计划,未来5年将投入近10亿元,通过实施青年博士“启航”计划、优秀博士“续航”计划、科技菁英“领航”计划,铺就基础研究人才阶梯式成长路径。本次评奖中,在穗高校(含校属医疗机构)牵头共获奖95项,其中获传统三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共75项,其中中山大学超算中心以“国产超级计算多模式应用支撑平台”项目首次夺得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精准引育高水平人才打造创新高地。广州面向全球汇聚高端创新人才,扎实推进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地方标准试点,全市35名科学家入选2023年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占全省76%;塑造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未来五年预计支持超3000名青年博士人才留穗发展。本次评奖中,除了在穗两位院士获得突出贡献奖之外,在穗青年科研人员共获得青年科技创新奖16项,特别是华南理工大学共有5位青年科学家入选。全面体现在穗科研人员的实力和活力。
充分发挥科技资源集聚辐射优势。进一步提升广州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的主引擎作用,持续发挥广深“双城联动”的辐射效应,在共建共享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联合科技研发、共促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紧密联动。本次评奖中,在广州、深圳的机构一共牵头获奖185项,占全省的84%,充分体现广深“双极”地位。
王桂林表示,接下来,广州将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在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奋力书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篇章,为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贡献科技力量。